影視制作如同建一座樓房,出品人是業主,制片人是承建方,編劇是建筑設計師,導演則是包工頭”。在影視劇的運作鏈條中,編劇的重要性在于他們是創作的基礎,沒有劇本也就沒有投資和明星可言。于近日在陜西西安隆重舉行的第十屆全國電視制片業十佳頒獎禮,為了體現對編劇重要性的認同以及對編劇工作的充分肯定,專門設立了“十佳電視劇編劇”獎項,高滿堂,孟瑤、張曉亞、孫鐸等十位知名編劇同獲此項殊榮。
參看此次“十佳電視劇編劇”的獲獎名單,以細膩、溫婉、展現社會現實生活的編劇王宛平,憑借著自身獨特的視角為觀眾們深刻解讀著有關柴米油鹽的別味人生。而青年編劇李瀟和秦雯則憑借在都市劇劇本創作中的出色表現,同樣躋身獲獎編劇之列。有評委坦言,說起80后編劇秦雯、李瀟的名字,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他們還沒有像前輩鄒靜之、趙冬苓、劉震云那樣獲獎無數,成為招牌,但提到他們的作品《我愛男閨蜜》、《辣媽正傳》、《大丈夫》這些作品,大部分觀眾卻十分熟悉。
高滿堂們的厚重,李瀟們的熱辣。氣勢恢宏的《闖關東》曾創造收視神話,個性清新的《大丈夫》也是票房口碑雙收。老一代的編劇藝術家偏愛懷舊,而秦雯、李瀟一直瞄準80后的小生活。無論是家庭劇、諜戰劇還是年代戲,80后編劇都有鮮明的風格,臺詞犀利、觀點新穎,絕不是老一套的懲惡揚善或苦情悲劇。有文藝評論家坦言,老一代編劇藝術家精神煥發,中青年編劇開始擔當主力,人才結構得到優化、隊伍素質得到提升。文化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影視業呈現出勃勃生機,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影視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據悉,此次獲獎的編輯還有創作了另類現代軍旅戲《火藍刀鋒》的編劇馮驥和掀起收視高潮的《特種兵火鳳凰》的編劇劉猛,評委會表示,他們將距離觀眾們真實生活較遠的軍旅人生生動得呈現出來,他們儼然成為了新時代的“征兵宣傳片”,喚起年輕人的愛國情結以及自身的青春正能量。而古裝神話劇《媽祖》的編劇曾有情也因其在歷史題材劇思想內涵上的開掘,獲得十佳編劇。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制片委員會會長張明智表示,決定電視劇收視率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導演,不是明星,而是劇本。一大批編劇以飽滿的藝術熱情和責任感,身體力行地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經典劇作,以個體的不懈努力,為推動中國編劇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他們應該獲得褒獎和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