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謠言”千變萬化,這些謠言之所以能在朋友圈里“屢辟屢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消費者有著極大的安全焦慮。食品謠言的存在,不僅說明了消費者在相關科學知識方面的空白,也反映出社會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在315晚會上,專家用試驗幫助消費者打破謠言。
謠言1:葡萄上的白霜是農藥。
辟謠:葡萄上的白霜主要成分是醇類、酯類、天然蠟制,是有機制,是無毒無害可食用的,對人體無害。農藥在水果上的殘留是微量的,肉眼根本看不見。除了葡萄,李子、藍莓、西梅、冬瓜等表面也有類似的白霜,可以放心食用。
謠言2:懷孕不能吃冰淇淋/雪糕。
辟謠:實際上,懷孕是可以吃冰淇淋/雪糕的,因為孕婦比普通人更怕熱,體溫也比一般女性高0.2℃-0.5℃,而且孕婦耐高溫能力又差,可以適當吃解解饞。但是要提醒寶媽們注意,選擇無防腐劑、無香精色素的健康、品質的產品,切莫貪涼過量吃冰淇淋/雪糕。
謠言3:每日喝可樂=慢性自殺。
辟謠:嚴重夸大了可樂對人體的作用,可樂屬于高糖分飲料,大量飲用確實對高血糖、高血脂等特定人群有危害,但并非會變成“慢性自殺”的主兇。
謠言4:螃蟹和西紅柿一起吃會產生砒霜。
辟謠:在昨天的315晚會,經過科研人員用蟹肉模擬人體內部環境進行實驗,發現蟹肉中的有機砷沒有變成有毒的三價無機砷。試驗中檢測到的無機砷是原來就在蟹肉里,不是加入西紅柿后生成的。即便是蟹肉中的這些無機砷,遠遠不會導致人們中毒。
謠言5:浙江某地驚現塑料大米做的彈力年糕。
辟謠:大米的種類不同、存儲時間不同,都會影響年糕的口感。年糕中糯米比例越高,口感越彈。同時,米在水里浸泡的時間、水溫都會影響米得含水率,含水率低,做出來的年糕就硬,不容易切斷。
謠言6:花生泡在水里,水變成紅色是因為添加了染色劑。
辟謠:實際上果蔬掉色,因為含有天然的水溶性色素,花生泡水水變紅很正常,因為花生有花生衣紅。像我們吃的桑葚、紅色火龍果,里面的花青素多,手上也會被花青素染色。
謠言7:怕膽固醇高只吃蛋清不吃蛋黃。
辟謠:蛋黃中確實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但是人體中的膽固醇大部分來源于人體自身的合成,只有小部分來源于食物。而且在攝入膽固醇的時候,人體自身有一個調控,當體內膽固醇高時,吸收率就會下降。所以,不是你吃多少蛋黃,身體里就會增加多少膽固醇。蛋黃中不僅有膽固醇,還有卵磷脂,卵磷脂可以有效地阻止膽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上的沉積。所以,吃雞蛋時,可以放心地吃蛋黃,不用扔掉了。
謠言8:舊電飯煲脫出來的涂層是特氟龍,在加熱后會釋放毒性,讓白飯變“毒飯”。
辟謠:按照日常的使用方式,不用擔心特氟龍涂層分解出有害物質,可以安全使用,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謠言9:西瓜變紅變甜靠打針。
辟謠:西瓜皮比較結實,瓜瓤非常脆弱,針要扎進去容易,水打進去很難,你一拔針水都露了出來,水壓之下,瓜瓤被壓壞,這樣西瓜根本就放不住。不到一天就得壞,賣家就會得不償失。
謠言10:乒乓球蛋黃是假雞蛋。
辟謠:把雞蛋放進冰箱冷凍4小時,拿出來再煮,剝出來的蛋黃,這時候就像乒乓球一樣有彈性。因為將雞蛋放進冰箱冰凍,破壞了里面的蛋白質,發生了變化,會影響口感。所以,雞蛋放置時要注意溫度。
今年央視3·15晚會的主題是“共建秩序共享品質”,除了大家都關注的曝光案例,本屆晚會還加大了消費預警力度,通過增強消費者的辨別能力,打破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