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網訊www.zlook.com 文物不是過氣的古董,而是身攜文化密碼的歷史信使。一旦拂去塵埃,它們便光芒萬丈,能用一條了不起的“留言”,帶你跨越時光的萬水千山。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聯合攝制、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承制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收官。5分鐘帶你穿越千年,與國寶“嗨聊”。短小精悍,卻也意猶未盡。
(《如果國寶會說話》宣傳海報)
為了讓紀錄片不單是一看而過,為了進一步拉近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把國寶更多的故事分享給年輕群體,從8月5日到8月20日,紀錄頻道《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組聯合全國多家博物館推出“青少年走近國寶”系列活動,從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發,先后去往河北博物院、四川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掀起火熱的線下互動。
每場活動,由節目組主創、文博專家帶著青少年,與節目中圈粉無數的國寶“面對面”,更進一步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揭秘一線文物工作者實地挖掘、修復的過程,了解這部紀錄片制作的幕后故事。通過央視新聞新媒體全程網絡直播,每場活動都吸引了數十萬觀眾熱烈圍觀。
(圖片:青少年體驗陶俑模型修復)
超越想象:親臨博物館做國寶的“解謎人”
出現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的鷹頂金冠飾、曾侯乙編鐘、跪射俑、銅車馬、里耶秦簡……這些享譽世界的國寶身上,濃縮著中華文明的榮光。
節目不負這些“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生動復活了那一時代的器宇軒昂。當你走近國寶,凝望它們,親見那些細膩的紋理和精致的造型,內心又會生出怎樣的想象呢?
為期15天的“青少年走近國寶”系列活動中,在前兩季擁有極高人氣的跪射俑、銅車馬、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算籌、長毋相忘銀帶鉤、金銀銅弩機、錯銀銅牛燈、陶鷹鼎、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后母戊鼎等國寶,和青少年們進行了親密接觸。
(圖片:青少年近距離參觀文物)
如果說紀錄片是讓文物從塵封的歷史走上了今天的熒屏,那么“青少年走近國寶”系列活動則是讓國寶們走下熒屏,青少年有了與之面對面親近的機會。節目組表示,本次活動希望發揮紀錄片積極的向導功能,啟發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去求解國寶身上的信息密碼。
《跪射俑》導演汪喆現場分享如何找到一個新穎的角度打量跪射俑:“跪射俑外四面玻璃罩上的影子,給了我們一個靈感。跪射俑的影子和跪射俑的關系,有點像文物和歷史之間的關系,這個文物就好像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我們通過這面鏡子里的影像試著想象曾經的歷史,以及曾經存在的精神。”
(《如果國寶會說話》導演汪喆分享制作幕后)
因為被節目中跪射俑鞋底針腳的細節處理所震撼,青少年朋友們在秦始皇帝陵內各種類型的兵馬俑身上,也嘗試著用細致入微的態度,找尋它們在著裝、體態、發飾等隱藏的故事,同時還親手體驗修復兵馬俑模型,沉睡千年的文物在身臨其境中變得更加生動可感。
中國古代有犀牛嗎?“后母戊鼎”還是“司母戊鼎”?活動的每一站,都有節目編導、文博專家、志愿者講解員們坐鎮,除了解答關于國寶的奧秘,文博工作者們還揭秘了周一閉館日、文物的保潔和維護等相關信息,參與體驗的小朋友全程認真觀察,積極發問,儼然一個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么”,現場互動氣氛相當熱烈。
超級連接:感受文物承載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視頻索引”是《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基本定位。總導演徐歡表示,“我們選中的文物都不只是承載了一段歷史,它本身就是中國人智慧和創造力的文明坐標,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
(《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 徐歡與小朋友互動)
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表示,作為由中宣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共同打造的一項國家涵養工程,《如果國寶會說話》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歸納幾千年中華文明,“從國寶看國脈、思國魂,用文物講文化、談文明,其根本訴求是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為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而贊嘆,為國寶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所感染。”
第二季出現過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國寶:算籌。其代表的中國古代十進位制記數法,絕對是世界數學史上的偉大創造。在河北博物院,《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組里高考數學曾拿到147分的寇慧文導演,道出了算籌的創作初衷:“數學是最早產生的學科之一,很遺憾我們講起中華文明的時候往往忽略數學,算籌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學數學的算術棒。教小朋友如何學數學,也決定了我們以后怎么樣用數學看待世界。”
(《如果國寶會說話》導演寇慧文講解算籌計數原理)
每一站的現場交流中,青少年們都被國寶所體現的禮儀、智慧和精神所深深折服: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長信宮燈,展示著漢人超前的環保理念和獨特的審美趣味;漢代的無名工匠運用超前的3D思維,打造了“鬼斧神功”的博山爐;透過秦始皇陵銅車馬,秦代精絕的機械連接、古代貴族控制車內溫度的秘訣、保證行車又快又穩的技巧,令人嘆為觀止;擊鼓說唱陶俑所展示的2000多年前的說唱藝人,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哪怕被生活壓彎了脊椎,也開懷大笑、唱響人生……
正如圍觀直播活動的網友所說:“透過陶土的指印、玉石的刻痕、斑駁的銅銹、閃亮的銘文、飛舞的漆飾、平靜的木簡、流淌的鎏金、交織的絲線,我們看見民族的榮耀,看見君王的心志,看見人們不畏攻伐殘酷奮勇向前的勇氣,同時懷著安然于桑田生活的沉著之心。”
(青少年近距離參觀文物)
文物是中華文明的物證,凝結著先人的智慧、歷史的傳奇、妙絕的匠心。幾千年前的文明仍在深刻影響今天的生活,更滋養著我們民族的品格,《如果國寶會說話》希望從此開始——知道我們從哪里走來,未來又該帶著怎樣的信仰,去往何方。
超強引擎:讓尋找“文物地圖”成為行動的自覺
《如果國寶會說話》初心如其名字,制作團隊不僅用現代表達解除了這些國寶身上的“時光封印”,賦予它們以生命和性格,更積極助推更多人加入到探索中華文明、體驗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
一位來自紐約大學地理學院的學生向節目組來信表示:“我們過去都是在書上看的這些國寶,現在在片子里能夠看到影像的國寶,真的非常激動。”他們全班準備在未來的幾個假期,能夠到中國來走遍這50個文物國寶所在的博物館。
伴隨節目播出,很多年輕觀眾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在網上自發二次創作國寶周邊,書法、繪畫集、表情包等,賦予古老國寶更富想象力的現代之魂,吸引了更多人前往博物館一睹為快。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接受采訪)
正值暑期,“博物館熱”成為一道文化風景。“青少年走近國寶”系列活動每到一站,都吸引了線上線下的踴躍參與。南京博物院王奇志副院長表示:“這個片子播了以后,很多觀眾就來問片中文物什么時候展出。今年暑期來參觀的觀眾每天都在兩萬多,比去年同期有了新的增長,這跟《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的播出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 黃振春)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也表達了對節目的喜愛:“《如果國寶會說話》有‘三好’:一是形式好,適應當代的快節奏,觀眾愛看;二是內容好,讓沉睡的國寶說話,向觀眾展示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和深邃歷史,節目有深度;三是效果好,播出后,形成了一輪又一輪的博物館參觀熱,7月份我們館的觀眾數是125萬,是我們新館開館以來的新高,是歷史上從新館開放八年來以來最多的一個月,8月1日是5萬7千多,也是新高。你們不僅把這個節目打造成了精品的節目,而且也為博物館在拓展文物教育上開辟了新的途徑。希望我們這個節目能夠長期拍下去,不是拍百集,也不是千集,而是萬集,甚至數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