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起舞 講好中國故事新疆篇章
2024年8月,作為國內首檔專注于“民族舞”的綜藝節目,新疆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的《新民族舞大會》正式亮相。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新民族舞大會》正是在新時代語境下對民族舞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嘗試。來自全國各地的56名優秀舞者以“民族+時尚”的舞蹈形式致敬經典。歌曲、電影、詩詞、文物、非遺等七大主題與舞蹈融會貫通進行創新競演,共同探索中國民族舞蹈的更多可能,詮釋民族舞蹈的文化底蘊和時代風采。
《新民族舞大會》自2024年暑期檔推出,于10月12日順利收官,節目相關話題量和全網播放量累計達到了4.1億。
會上,新疆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石磊介紹,《新民族舞大會》是2024年新疆廣播電視臺持續深化精品創作,加大多層次文化產品供給的結果,也是新疆廣播電視臺立足文化定位,讓歌舞內容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載體。新疆是中國民族舞蹈資源富集地,由新疆廣播電視臺推出這檔節目,最能體現新疆“區域特色”,是被譽為“歌舞之鄉”的新疆奉獻給全國人民的一場全新舞蹈盛宴,也是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節目通過多平臺傳播,潛移默化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增強“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力實踐。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李忠志對節目做出了高度評價:《新民族舞大會》以舞蹈之美,鑄中華之魂,在“守正”與“創新”之中,“舞”出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也書寫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本次研討會由新疆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剛主持。他認為《新民族舞大會》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來之不易,希望將來能從文化節目走向文化IP,從文化IP走向文化現象,從而達到以舞“鑄牢”,以舞“潤”疆,以舞傳情,以舞傳承的效果。
整合優勢資源 助力綜藝創新表達
《新民族舞大會》第一季整合各方優勢資源,與中國舞蹈家協會、新疆舞蹈家協會以及全國多省區舞蹈家協會,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新疆藝術學院等多家單位聯動,舞蹈家迪麗娜爾·阿布拉、黃豆豆、李德戈景、朱晗、玉米提、依力凡等七位嘉賓、全國56名優秀舞者參與節目錄制,與創作團隊共同完成“新”民族舞融合之路的“新”表達。
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節目發起人迪麗娜爾·阿布拉看來,由新疆廣播電視臺制作的《新民族舞大會》舞蹈作品異彩紛呈,她表示,在第一季舞臺上,見證了各民族舞蹈的獨特魅力與無限風采,她感到,每一支舞蹈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新民族舞大會》激發了年輕人對各民族舞蹈的興趣和熱愛,在文化傳承與弘揚、社會和諧與凝聚力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黃豆豆說,第一季節目播出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效果,很多老百姓都非常喜歡我們的節目,很多業內人士也都在問我們什么時候會有第二季,有更多不同民族的舞者希望能參加到我們的節目中。
內蒙古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青年舞蹈家李德戈景對新疆之行充滿了美好回憶,節目組非常用心在每一期節目中設置了巧妙的主題,通過歌曲、電影、詩詞、文物、非遺等主題與舞蹈融合,讓我們通過舞蹈傳承了文化,他希望有機會能夠參與下一季舞臺的精彩,留下更多傳得開、留得下、接地氣,弘揚我們美好生活、新時代的好作品。
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教授朱晗分享了現場錄制節目的難忘時刻,經典舞蹈《摘葡萄》中老中青同臺起舞,既有傳承,又有創新,讓他深刻感受到了“守正創新”的一種打開方式。在錄制中他充分感受到大美新疆多元一體文化的美感,在這場藝術的盛宴,每一個人都能歌善舞,充滿了時尚、熱情、奔放、自由的感覺。感受到主辦方的用心,整個團隊的精良制作,團隊的協作,創作出那么多讓人很感動的作品。
青年舞蹈家玉米提從小生長在新疆,他感到2024年最大的收獲就是能夠回到家鄉新疆錄制《新民族舞大會》。在他看來,選手之間的融合,最后出現了新的氣象,這是第一個“新”。第二個“新”是一個新速度,在整個八期節目當中,要用最快時間編創出非常厚重文化底蘊的創作,對于編導和演員適應能力講要求非常高,節目不只是一個比賽,而是用新的方式去解讀和演繹。希望《新民族舞大會》能繼續辦下去,創作出更多精彩的舞蹈作品。
《新民族舞大會》第一季來自全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56名選手經過層層選拔,最終集結烏魯木齊,共編創公演了41支創新舞蹈。選手代表們袁源、阿不都外力·阿布來提也分享了成長感受,對節目的熱愛,表達了對新疆廣播電視臺提供平臺的感謝。
創新表達方式 激活文化活力
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對《新民族舞大會》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節目樣態創新,以“民族+時尚”為核心,年輕態表達。節目以“致敬經典”劃分出詩詞、電影、文物、非遺等七個主題進行“新”舞蹈的競演,戶外展演與演播室競技相互結合,對中國民族舞蹈進行了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的探索,助力優質內容表達實現裂變傳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舞蹈的載體中更加生動有趣、可視可感,讓更多年輕人受到藝術熏陶和感染。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趙鐵春感觸良多,他認為《新民族舞大會》給當下的電視屏幕增加了一個非常靚麗的色彩,這個色彩是年輕化的、中國化的、民族化的,有國際視野的,給觀眾一個新感覺和新體驗。它的包容性,它的背后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概念。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對《新民族舞大會》作出了評價,他感到這檔節目帶來了新氣象、新舞蹈、新舞者,為觀眾開拓了一個新的體裁,提供了一個新的綜藝,帶來了一種新的審美。他說,用舞蹈作為媒介表達,看到各種不同民族的舞蹈,而且往往是一種舞蹈有不同民族的人一起跳,用各種形態完成這個舞蹈,大家之間的溝通,從這個角度看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所有的舞蹈作品選擇充滿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特別向上,特別陽光,特別有朝氣。節目給大家的感受就是樂觀、同舟共濟、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黨總支副書記鄭璐表示,在知道《新民族舞大會》后非常開心,有這樣一個平臺可以托舉我們的人才、培養我們的人才、檢驗我們的人才,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一個“新”字,不僅是創新,還是新時代下、新語境下我們面對未來的革新與突破,讓藝術形式更大膽、更開闊。
新疆舞蹈家協會秘書長高善君表示,《新民族舞大會》在文化傳承與弘揚上,綜藝與民族舞結合上,多樣化的表現手法方面,藝術呈現的視覺效果方面以及社會影響力方面都有亮點。新疆的自然風光和舞蹈表演交相輝映,煥發出了一個奪目的光彩,帶給觀者別樣的體驗。第二季可深入進行采風活動,了解當地民族文化、傳統習俗、民間藝術,從中汲取靈感,創造出更多接地氣的作品。
跨平臺融合 做好大小屏互動傳播
《新民族舞大會》開播以來,著力推動大屏小屏聯動,在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短視頻和直播。新疆衛視首播,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絲路視聽同步播出,全國廣播電視新媒體聯盟同步助力宣推舞蹈視頻。節目還充分用新疆廣播電視臺海外社交平臺賬號,著力打造跨平臺傳播矩陣。目前全網話題量和全網視頻播放量累計達4.1億,節目整體融合傳播方式成效明顯,實現了“正能量+大流量”。
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數據中心首席科學家沈浩對新疆特別有感情,曾在南北疆自駕穿越4萬多公里,他談到自己在新疆對舞蹈的感受就是人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歌舞,舞蹈已深入百姓骨髓,所以在新疆辦這么一檔節目基礎很好。在會上,他對《新民族舞大會》做了一系列數據比對,希望節目在第二季的創作中,能夠在內容設置、平臺傳播上,通過技術迭代、跨平臺傳播,實現記住一個人,塑造一個群體,完成節目IP多元化打造。
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嶺濤提到,《新民族舞大會》的“新”不是另起爐灶、也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遵循了藝術創作的規律、反映了社會大眾的需求。節目打造了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花園,在這里以舞蹈為基礎,呈現出了各民族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冷凇認為,文旅融合和跨界融合的背景下,《新民族舞大會》以影視藝術與舞蹈藝術深度融合為抓手,以影視藝術美學為根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有其美的舞蹈,真正實現了美美與共、彼此交融。
新華社音頻部專題室主任李杰提到,《新民族舞大會》不僅是一檔跨界融合、古今融合的節目,還是一檔多民族融合的節目,它以歌舞為媒,讓我們的多民族像石榴籽一樣團結起來。各民族在歌舞中交融,讓大家在歌舞中感受到真情實感,形成一份美好的畫卷。她希望“秀我中國”平臺能夠與《新民族舞大會》取得合作,實現舞蹈視頻在平臺上取得非常好的傳播數據。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牛夢笛認為,《新民族舞大會》不僅承載著文化浸潤的作用,還通過民族舞蹈的藝術影響力提升了觀眾的審美能力,讓民族舞在更大范圍內得到了推廣。
《新民族舞大會》節目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紛紛對第二季節目諫言獻策,希望節目加大國際視野,吸納其他國家的優秀舞者加入,賦能AI技術,融合新疆文旅資源,實現更多升級版的舞蹈+。
掃描二維碼
在絲路視聽客戶端
觀看《新民族舞大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