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網訊www.zlook.com 昨晚,浙江衛視播出《同一堂課》第十期節目,張大春攜手兩岸小學生合體上課,突破往期時空局限,深度體驗臺灣風土人情,喚醒了許多觀眾骨子里的傳統文化情結與情感共鳴。本期節目中,張大春帶領來自山東省濟南市制錦市街小學的學生們深入中國臺灣臺北市靜心小學,使兩岸小學生在臺北孔廟合體創作“七月詩”。節目播出后,在社會各界收獲了不俗的反響,兩岸觀眾青睞有加。
張大春攜兩岸小學生共同創作詩歌
首期指導學生驚艷作詩的張大春重磅回歸,他率領來自山東省濟南市制錦市街小學的學生深入中國臺灣靜心小學,與當地小學生共上“同一堂課”。課堂上,張大春講述《詩經》篇章《七月》,并講解臺灣農作物普及果蔬種類,在臺北孔廟指導學生創作詩歌。雕梁畫棟的臺北孔廟內,一場作詩大會正悄然拉開序幕。提到對春日的印象,一名學生想到麻雀唧唧叫,其他學生幫他改為鳥鳴。張大春沿著思路追問“鳥怎么鳴?”,一名臺灣女學生稱“嚶嚶嚶”的叫,師生協力寫出一句“嚶其鳴矣”。這時,張大春又提問“你們知道嚶其鳴矣在詩經中的原意是什么嗎”,學生們搖頭不知,張大春才解釋到“是呼喚朋友的意思,鳥也像你們一樣,需要找朋友”。那么,找朋友自然要帶禮物,學生們提議帶“花籽”,張大春卻聽成“瓜子”,傻傻分不清楚,急得小學生們大聲解釋“花籽是一種能成長的美好的禮物”,才最終寫出“惠我花籽”的詩句;學生們腦洞大開,匯聚想象力,在課堂上結交新朋友,張大春縱橫才情幫助學生創作,孔廟的風如千百年前一樣掠過,廟里的師生也如從前那般醉心于學習。
節目播出后,各類社交媒體也刮起一陣“古詩詞旋風”,深度探討了創作古詩的難度,對張大春將兩岸學生合體上課的行為贊不絕口,喚醒了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被張大春的才情吸引來的,但卻被兩岸小學生的真誠互動所打動”、“老師和孩子們都很可愛,節目的立意初心值得稱贊!”、“原本不認識的學生因同一堂課而結下如同花籽般美麗的友誼,感動”。實際上,也并不是節目第一次以課堂的形式連接大陸與臺灣,在貫徹“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為主題的道路上,《同一堂課》多有嘗試。
《同一堂課》架起兩岸情感橋梁
之前播出的節目中,從山東省濟南到中國臺灣屏東縣,從貴州省遵義到中國臺灣鼻頭角,從云南省壩美到中國臺灣池上,每位老師都將自身優勢融入教育方式中,試圖在文化共通的底色上喚醒孩子們的“精神之根”,連通兩岸情感。中華文化的精髓往往就在語文教育當中呈現與傳承,山水、故鄉、親情,都是中國傳統文學樂于表達的主題,《同一堂課》選用經典文本進行創意化解讀,讓中國臺灣學生們感受到國學魅力,同時也對文本背后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和家國情懷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喚醒。
而本期節目將兩岸小學生匯聚,通過課堂教學形成兩岸交流語態。以“原生態課堂”還原大陸與中國臺灣的人情接納,專注表達師生間的真情與兩岸的文化關聯,喚醒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情感脈絡,使節目飽含濃烈的人文情感。兩岸學生共上“同一堂課”,不但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而且深層次地激發家國情懷,使教育不止于課堂。也正如《同一堂課》的創作初衷,“通過這個節目是想告訴更多的人,我們的教育和語言都能更好。讓大家感受到整個華夏、整個華人都是骨肉相連、血肉相連的”。